煤油灯

来自Go 1980
Root留言 | 贡献2018年10月1日 (一) 09:57的版本 →‎历史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简介

80年代甚至90年代中国很多农村由于没有通电,还在使用老式的煤油灯照明。90年代后煤油灯基本退出了人们生活的。

当时使用的煤油灯主要有三种:座式,马灯,自制。座式和自制油灯主要用于家庭照明,马灯由于具有防风功能,可以做外出照明。

座式

座式煤油灯主要由一个储油的玻璃座,灯头,玻璃灯罩构成。灯头带有一个亮度调节阀,往外拨灯芯,亮度变亮,反之变暗。注油时需要把灯头摘下,从上面注油。

马灯

马灯由一个一体金属外体,玻璃灯罩构成,下部有储油仓,注油口,亮度调节阀,上部有一个便于外出携带的提手。

自制油灯

自制油灯一般是用罐头瓶、墨水瓶、药瓶在瓶盖上打孔,插入一个金属管作为灯头制成的。由于没有调节阀,当火苗变小亮度不足时就要用针往上挑一下灯芯。

历史

自清末,煤油灯被引入中国。美观的灯具,先进的燃料,以及科学的燃烧方式和数倍于老油灯的亮度,使它一下子吸引住了中国人的眼球。特别是有些外国的石油公司,把煤油灯作为销售自己石油产品的敲门砖,推向中国的老百姓。他们给中国人提供免费的煤油灯具,甚至免费供应一部分燃油,让人们试用。

在解放初期以及六七十年代没有通电的农村地区普遍使用的还是煤油灯,计划经济时期,煤油要按票到供销社购买,所以细心的女主人会适时调节灯的亮度。只有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才把灯光调亮些。即便如此,在微风中忽明忽暗上下跳动的灯光依旧照不了多远,几个孩子只能围灯而坐。时间稍长,就会两眼昏黑。勤俭的女主人也不会让灯光白白浪费掉,及时支起夹板纳鞋底或缝补衣物。那时候,各户都很穷。为了省钱,经常几个房间只点一盏煤油灯,做饭时灯在堂屋,一家人便都围在堂屋。做好饭后,把饭端到里屋灯便也跟着到了桌上。